御史台下属台院、殿院、察院。
台院,设有“侍御史”六人,纠察百僚,弹劾不法,参与三司会审,分管御史台各署日常杂务。台院侍御史在诸御史中地位最高,职权最重。平时敢与皇帝叫嚣的,就是他们。当然,挨打最多的也是他们。
殿院,设有“殿中侍御史”九人,掌殿廷仪式,纠察朝会典礼失仪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。这帮人经常与礼官混在一起,干一些讨人嫌的事。
察院,设有“监察御史”十五人,监察地方官吏及尚书省六部。苏瓶就是这十五人之一。
察院都厅里静悄悄的,侍御史大人端坐在上,对面几名年轻御史坐在小案前,书写奏章。虽都是在写文章,但御史们表现各有不同,有的下笔如飞,有些写写停停,有的凝眉苦思,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。
显然,给皇帝写折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。
作为一名御史言官,若总不写折子,会被看做无能。若写折子,就要冒风险。写得不好,触怒龙颜,挨打、丢官、被贬,都是常事。
在都厅一角,坐着一名身穿刑部大氅的御史,此御史身边还坐着一名相貌秀气的小刀吏。虽然她穿着男装,可还是能被人一眼认出是女子。而且姑娘俊俏,时常有人窥觑。尤其是坐在都厅主榻上的侍御史大人,梅染已经发现他多次偷窥,行迹猥琐。
这位侍御史大人,是道光坊功勋街出身,名唤梁正义。因其是察院首官,被大家尊称为院长。
“糟老头子总看我,还偷偷摸摸的,烦死了。”梅染嘟哝道。
苏瓶道:“咱俩换个位置。”
换个位置,苏瓶继续伏案书写,梅染坐在一旁看着。梅染认识的字也就五百左右,苏瓶认识的字远比她多,可苏瓶不打算把折子直接呈送上去。因为纸面上留有大篇幅的俗体字,而且字体不妙,甚至还有黵卷。
俨然就是一份草稿,岂能呈给陛下御览。
给皇帝写折子,要求还是蛮高的。不能涂涂改改,不能有错别字,不能语意不清,还要避讳。比如皇帝名叫赵恬,文中若出现“恬不知耻”这个词,侍御史大人就能把这折子撕碎了摔苏瓶脸上。
除非苏瓶有重大事宜要直书皇帝,否则就要把折子递给察院侍御史审阅。老院长虽有些猥琐好色,但却是科举出身,对待工作一丝不苟。写得好的,他提笔签字;写得不好的,退回去重写。
刚才,老院子的喝呲声打破都厅宁静,工部监察御史的文章被老院长批得体无完肤,丢到地上。那名工部监察御史红着脸,捡起文章,回到座位,双手捂着脑袋,苦思冥想。
旁边有人嘁嘁喳喳,说这名工部御史的折子,已连续三次被拒。看他面带哭相,一筹莫展,苏瓶也颇感同情。
作为刑部监察御史,苏瓶当然要写与刑部有关的折子,他选两件事上奏:针对贪腐发表意见,对应的是《履顺仓贪腐案》;针对皇商强吞土地发表意见,对应的是《肃清商贼案》。苏瓶还把那日接济乞丐母女的事写了进去。
写完,举卷来看,苏瓶还挺满意。
这份折子虽算不上精彩,但称得上中规中矩,用来应付工作,倒是足够。
“你就打算这样送上去啊?”梅染看着苏瓶的草稿,低声问道。
苏瓶道:“如果我就这样送上去,估计与工部御史一个下场。甚至还不如他。”
苏瓶决定找一名刑部官员,帮忙检查一下,再誊抄一份。而这样的人在刑部里有一大群,各种员外郎、令史、书令史都是科举出身,送点礼物都能帮忙。
吃罢午饭,苏瓶梅染回到刑部,正打算找刑宪司员外郎李连成帮忙审写折子,忽听噩耗,顶替苏瓶侦办《肃清商贼案》的那名督捕出车祸死了。
那名督捕正从河清县办案,被马车撞翻在地,随后被碾压致死,据说是因为马惊了。
车夫已主动投案,包揽全责。刑部要求河清县把案犯送到刑部,结果案犯畏罪自杀。
显然,刑部已察觉此案可疑,但车夫已死,线索中断。
李连成感叹道:“我就说皇商的案子不好查,老孙就是不听我的,结果把命搭起进去。寿安、河清那边的地都是齐王的,也都是乔东明代办。我估计这就是乔东明雇凶杀人,可现在没有证据啊。”
梅染道:“为何不把乔东明抓起来,敲打一番?”
李连成苦笑道:“我的梅大坤刀,你疯啦?乔东明是齐王的妻侄儿,是在给齐王办事,你把他抓起来敲打?有证据,你都不能用刑;没有证据,你连抓都不能抓,否则就是自找倒霉。”
闻听消息,苏瓶心情十分压抑,又在那份奏折草稿上加了几笔。把这件事简单概括一下,最后点题:虽督捕卑微,但毕竟是朝廷命官,望陛下重视。
其实苏瓶心里清楚,即便这样写,皇帝也不会对齐王下手。只是在给齐王积攒罪证,当齐王倒台的时候,才会一起清算。
可这样加上一笔,就觉得这折子比以前精彩许多。这样的折子递上去,也觉得有分量。
虽然与孙督捕不是很熟悉,但苏瓶还是很难过。
当刑宪司郎中带头,号召大家捐款安抚孙督捕家属时,苏瓶也走了过去。大家基本都都是二百、五百、八百的随份子,苏瓶掏出二两银子放到桌面上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